园所设计
创互动环境,助幼儿成长
发布日期 :2011-12-16 浏览次数 : 2647
环境的重要作用在今天的幼儿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认可和推崇。环境与孩子始终共存,孩子既可依赖环境,也能作用于环境,孩子与环境相处的方式直接影响着他成长。那么,怎样的环境才能让孩子和谐发展呢?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不断探索着,以下是一些感触:
一、开放、互动的环境
“任何知识都发源于动作。”因此要为幼儿创设一种富于变化,引发幼儿好奇心,让幼儿的思维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的环境。为此,我班三位教师就精心构思活动室的每块可利用墙面、每个角落,充分利用空间,让活动室环境处处成为孩子创造表现欣赏的天地。在主题网络的展示上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例如我们把主题“我在秋天成长”的主题网络图制作在一棵大树上,我班的孩子认识较多的字,他们纷纷围在周围,念网络图上的文字,孩子们还给这棵网络树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智慧树”相继还有“千手观音”“烛光晚餐”等不同的表现形式让幼儿耳目一新。幼儿的作品如何呈现出来是我们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贴是比较传统的,有没有比较创新的方法呢?于是我们组织孩子们谈话:“你们喜欢自己的手工作品展示在哪里?”好多的孩子说挂在空中,那怎么挂呢?有的说拉一根线,把作品都挂在线上,有个孩子说:“我家里有幸运星做的帘子,可好看了!我们也做一个挂在上面吧!再把好看的作品贴上面!”这个主意得到许多孩子的认可,但是由于材料和制作方法方面的问题,最后我们大家决定用亮光纸来做!孩子们兴高采烈地把各色漂亮纸工作品按一定的距离扎在线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别班的老师看到后,给它取了个名字——“一帘幽梦”,充满了诗情画意,也见证了我们全班孩子智慧的结晶!依据孩子们的兴趣需要我们还分别开设了“小巧手”墙壁、“巧手工作室”等作品书屋。教室门口的专卖店是孩子们创意的作品架,“变”是孩子们的求异创作成果,幼儿大胆采用废旧光盘、泡沫纸、包装盒、装饰制作成形态各异的钟表;还有很多是用废旧报纸、挂历纸制作的纸球玩具,用乐百氏瓶、玻璃瓶等制作的瓶娃娃,用果冻盒做的小乌龟,用多种废旧材料装饰的镜框等,这些出自幼儿灵巧双手的作品都透露着几分幼儿思维的新奇;也成为一处创意作品的风景线,这些全班幼儿作品的展示,激发幼儿更强的创作欲望。幼儿在午餐后闲暇时既能欣赏、交流,又共同品尝着成功的甜蜜。教师逐渐从活动室的环境布置中隐退,只是帮着他们布局、规划,让孩子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这些蕴涵着老师对孩子的尊重、信任,对孩子需要的满足,解放孩子、给孩子以挑战,来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二、潜能在交互中激发
班图拉认为:“人和环境并不是两个各自独立的实体,它们都仅仅是一种潜在的性能。环境的潜能只有在特定的行为使之实现化之后,才能起作用。同样地,人的潜能在未被激发之前也并不发生作用。”当省优质课的光碟拿到我班观摩时,孩子们深深地被其中的一节广告课吸引,于是我们也展开了广告大搜捕活动,孩子们把生活中间看到、听到的广告进行了汇编纪录,“今年过节不收礼,送礼只送脑百金,脑百金!”“肚子胀、不消化、找江中”,“孩子不吃饭,快用江中牌儿童健胃消食片”,“妈妈我给你洗脚”。广告来源于人们生活中经常见到或听到的栏目,它让我们了解各种信息,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方便,把我们周围的环境打扮的更加漂亮。认识到了广告的用途后孩子们开始学着制造广告,“关心别人,快乐自己”、“节约水资源”、“不乱仍垃圾”、“尊敬老人” 、“爱护动物,人人有责”为将行动落到实处,帮助孩子们提升社会公德意识,教育孩子们在享受爱的同时要奉献给身边人自己的爱心,结合圣诞节来临之际,我们举办“爱心送大家”的公益活动,每个孩子头带圣诞帽,手中拿自己制作的礼物,走出园外零距离接触过路的人们,孩子们送出了自己的礼物并送去了温馨的祝福, “圣诞节快乐、出门多穿衣服、别忘记带手套、道路很滑行走要小心”。一句句祝福的话给过路的人送去了快乐和温暖,本次活动积极、热情、赢得社会人们的一致好评,提升了孩子们懂得关心别人、爱别人和被爱的高尚情感,从而体会到社会公德带给人们的快乐与幸福。就这样,孩子与环境的交互中,环境的潜能显现了,孩子的潜能也激发了。
三、需要在交互中满足
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我们深知教学应建立在每一个幼儿原有经验上的重要性,但如何准确的把握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呢,环境恰恰能帮助我们在两者间架起桥梁。老师在观察、聆听幼儿在作用与环境的活动中,获取信息,从而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升入大班以后,我们师幼在时间上都感觉有点紧迫感,为了能让幼儿对时间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及学会合理的运用时间,我们选择了主题“钟儿滴答响”,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询问自己:幼儿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我们教师在怎样的环境里更能有效地倾听幼儿、帮助幼儿、记录幼儿?家长又希望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于是,我们尝试让幼儿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环境的创设,把环境创设的主动权交给孩子,创设一个“会说话”的主题环境,一个记录他们学习过程的主题环境。
1、主题环境是孩子信息与经验交流的窗口。
主题确定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投入到收集资料的活动中去,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资料,并将收集来的资料进行美化布置在活动室内。我们的“钟儿知多少”调查问卷展示栏不时会有孩子去翻阅、介绍、交流:“这样的钟,你们见过吗?”“哇,这个钟好奇怪呀!你在哪儿见到的?”;而“钟表专卖店”展示区则是孩子们欣赏、和玩的好去处,……
一天,几个孩子一边摆弄着小闹钟一边议论开了“我和妈妈到商店去,还看到小房子形的闹钟呢!”“那算什么,我还在好又多看到好多好多好玩的钟呢!”“真的呀!要是能去看看就好了!”其他人也表示赞同,针对这个提议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到哪儿去参观好呢?”“怎么参观呢?”……于是生成了“参观钟表店”的活动。原先,我们组织幼儿参观活动,只是和孩子们简单地交代一下参观的地点、内容和规则便出发了,这些都是教师预先策划好的。而现在展现在大家面前的这个流程图,它通过图文并茂的记录方式真真实实地反映了孩子们参观钟表店前前后后的完整经过。孩子们从提出问题 →调查周边资源→ 确定参观地点→ 讨论参观规则 →去参观整个过程中,始终是积极愉快和主动的。教师通过这个流程图将孩子的行为过程进行了步骤整理,帮助他们学会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且也提高了孩子们合作协商、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主题环境营造了孩子自由探索学习的空间。
幼儿的认识、语言及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总是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应该给幼儿提供或创设一个有益于其探索和学习的环境,去支持引导幼儿的探索行为,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相关的经验。因此,我们认为,环境的创设不仅仅要展现孩子所获得的信息资料,还应体现孩子与环境的互动,具有可操作性,是一个动态化的环境。
孩子们了解了钟表的外形特征和基本结构后,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摆弄、操作的欲望。随着主题的深入开展,孩子们的探索空间也不断地扩展,他们开始对钟表以外的时间问题产生了兴趣,“钟还没有发明前,人们是怎么看时间的?”李世正小朋友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于是师幼共同查找有关的资料,将获得的答案展示在墙面上;孩子们又对古代人使用的沙漏产生了好奇,师幼便收集制作了一些不同材料、不同漏孔数的沙漏放置在区角内,孩子自由地操作发现。通过猜一猜、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的探索过程,感知沙漏计时的原理,同时也激发了孩子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3、主题环境成为孩子大胆表现和展示的舞台。
蒙台梭利曾说:“如果孩子们成长在鼓励他们自然、顺序发展的环境中,他们会‘突破性’地进行学习,他们将变成自我激励者、自我学习者。”一天,一个孩子带来了一只他和妈妈共同制作的小闹钟,大家围着这只可爱的小闹钟议论纷纷,想知道它是怎么做出来的,于是教师捕捉了这个教育契机,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可以用哪些材料来制作小闹钟,再请这个孩子来介绍闹钟的制作过程,在他介绍的基础上老师和孩子们共同讨论绘制了一个制作闹钟的步骤图。孩子们兴奋地边看步骤图,边自由选取各种材料,尝试制作自己喜欢的“闹钟”。他们还根据自己的经验加上想象设计出造型各异、形象可爱的小闹钟,幼儿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表现了他们的所思所想。还有的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用自己的双手进行钟的创作,他们还创造性地用自己的身体来表现钟的造型,运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对钟儿的认识和情感。虽然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表现各有差异,但环境创设应努力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成功,享受成功的喜悦。
四、创设丰富环境,培养幼儿生活实践能力
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理论,可见,生活对教育的重要性。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作为一个社会人,首先要学会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而这些是和人的生活实践能力紧紧相连的。
1、能力在生活中培养
孩子的兴趣是很广泛的,对很多的事物都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这符合孩子的特点。但同时又给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及时发现、记录与引导。但是,当孩子的兴趣多元化出现时教师能够及时作出取舍的正确判断。从而,让孩子的兴趣从想像中走进现实生活为孩子所用。
在一楼大厅的中央位置摆放着几面有趣的哈哈镜,每次做操的时候孩子总是喜欢趁老师不注意时跑到镜子面前做几个鬼脸。于是,我把孩子带到哈哈镜面前让他们自己照一照、看一看很快孩子们便有了话题。回到教室我对孩子的问题进行了整理。其中有:为什么镜子里的我们变形了?为什么哈哈镜不是用玻璃制作的?为什么它和家里的镜子不一样?为什么同样是哈哈镜但是找出来的样子不同?于是,针对孩子的问题。我再一次来领孩子照哈哈镜并且要求孩子摸一摸、想一想。这次孩子自己很兴奋的告诉我:我知道了,有的哈哈镜往外鼓;有的往里陷;有的是上半截往里陷下半截往外鼓;有的就正好反过来。所以,照出来的人是不一样的对吗?在孩子们第二次照得过程中哈哈镜最主要的原理已经很明确了,只是语言表达上有所欠缺。针对孩子的回答,我进行了总结。并在总结中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凸透镜与凹透镜的原理,也纠正了孩子回答中的模糊和不规范的地方。李世正有一天神秘的告诉我:“老师,咱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哈哈镜。”这引来了其他小朋友疑问的目光。我笑笑说:“是吗?那你和其它向朋友找一找我看看。”栏杆、保温桶、小杯子、碗、勺子甚至门把手等很快落网了。看着孩子们喜悦的目光我更兴奋,因为孩子真正在生活中找到了乐趣、在生活中懂的了知识。
2、情感在生活中流露
情感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因而孩子从小就应当在情感上得到最好的教育。感恩节来临之际,结合当月的主题活动我们分别开展了“做个饺子给妈妈”、 “爱心送给小朋友”等活动,从而教育小朋友在享受爱的同时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学会奉献自己的爱心,同时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让孩子认识到了幸福始于情感这个道理。
3、情绪在生活中得到正确的宣泄。
孩子是和成人一样的同样有情绪的波动,比如:当他们碰到高兴的事情时,他们会手舞足蹈对周围的人也会表现得相当的友善。反之,当孩子们碰到不开心地事时,会把愤怒的情绪发泄到自己的书本铅笔甚至是周围的小朋友身上。所以,引导孩子用正确的方法宣泄情绪是相当重要的。所以,我们为孩子开设了“心情屋”。引导孩子用绘画的方法来宣泄快乐或不满。同时,我们还为孩子开通了“心情热线”(把不高兴的事情用电话的形式告诉老师或其他朋友)。于是,在争取了孩子的意见之后,我们的“新鲜屋商店”诞生了。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懂得了社会规则,和人际交往的方式。比如:知道买东西时应该有先来后到;知道如何向售货员表达自己所需商品等等。同时,这个商店也成为孩子不断提出问题的对象。他们会结合生活中的真实商店来进行对比。首先,他们认为商店应该有自己的宣传和商品的广告设计。其次,在“经营”的过程中孩子们在不断自己完善管理制度。比如:商品的管理制度、货币的管理制度等等。孩子在很大程度上自立、独立的能力提高了。并且,通过买东西孩子们知道了该如何有计划性的花钱懂得了理财。孩子们每天都在乐不思蜀的社会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样也在不断的成长。既满足了孩子的兴趣需要丰富了孩子的情感,又为孩子步入社会提供经验支持。真正做到了以生活为资源为我所用目的。
四、引导在交互中体现
在孩子与环境的交互中,老师还要及时的肯定、支持、鼓励,通过恰当的语言、表情、动作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幼儿,使其感受接纳积极的信息,建立起自信。孩子们在户外活动时发现了冰,那冰冷的“冰”在孩子的眼里却是那样的奇妙。于是,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用脸盆收了满满一盆的冰,探索冰的活动拉开了序幕。孩子们用脚踩,用手捏,冰成了他们的玩具。当孩子们尽兴后,老师又提出谁能在冰上打个洞。孩子们跃跃欲试,他们用手指、牙签、小棍、钉子,可由于冰较薄,一用力就冰碎了,孩子们有些气馁了。老师在一旁,鼓励着;“我们在试一试。”还找来吸管、螺丝刀、积木,可孩子们几番努力,仍然失败。老师摸摸孩子们的头,说:“让我来试试”。说着,找了一根吸管,对准冰的一个部位吹了起来,一会就出现一个小坑。“知道了,知道了。”马上几个孩子学了起来,有几个孩子由于吸管没了,居然想出用空心的积木代替吸管。一个个洞洞在冰上出现了,“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兴奋溢于孩子们的颜表。老师的引导不露痕迹,既支持了孩子,又使他们体验成功,建立了自信。正如杜威指出:“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浆把船划向前。在这种由物质材料、群体活动、教师自身为媒介组成的特定环境中,孩子们充分与之交互、交融,潜移默化受到影响。师生间建立起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关系,使孩子们更充满灵气。
陈鹤琴先生说过:“怎样的环境,就得到怎样的刺激,得到怎样的印象。”环境是幼儿成长的摇蓝,是幼儿的需要,是他们切身关心的事。环境的布置只有通过幼儿的大脑和双手,才可使他们对环境中的事物更认识,也更加爱护。的确,《纲要》中也明确指出“儿童是在适宜的环境中,以主动、积极、内涵丰富的活动为基础,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幼儿是独立、发展着的个体,他们是活动的主人,他们更是幼儿园环境的主人,是他们赋予了环境以生命。孩子的兴趣便是对教师的要求,即:要求教师有敏锐的观察力;要求教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教师有动人的肢体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要求教师有很强的总结和评价的能力等等。而在本学期的活动中我们的素质正是在孩子的兴趣中不但提升的。活动促进了孩子的发展也提高了教师的素质。
- 更多相关信息
- 2011-12-16我们的环境...
- 2011-12-16支持性环境创设中“顺应与推动”的实践与思考
- 2011-12-13让孩子在探究的乐园中快乐成长
- 2011-12-13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
- 2011-12-13浅谈幼儿园环境设计与制作
- 2011-12-13幼儿园的建筑环境
留言信息提示:
X